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MENU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在线招聘
公司动态

螺旋藻粉合成生物学在功能性成分生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5-09-05

合成生物学作为融合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与代谢工程的前沿技术,为微生物或微藻的功能性成分定向生产提供了精准调控的工具。螺旋藻(如钝顶螺旋藻、极大螺旋藻)作为一种光合自养型蓝藻,本身富含蛋白质、藻蓝蛋白、γ-亚麻酸等天然活性成分,而合成生物学通过改造其基因回路、优化代谢通路或引入外源功能基因,可进一步强化固有功能性成分的合成效率,或实现原本无法自主合成的高价值成分的从头生产,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及医药原料领域展现出显著应用潜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一、强化固有高价值功能性成分的合成效率

螺旋藻粉天然含有的藻蓝蛋白、γ-亚麻酸、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成分,因具备多种生理功能,是食品与保健品领域的核心原料。但自然状态下,这些成分的合成常受其自身代谢调控机制限制(如关键酶活性低、代谢流分配不均衡),导致产量难以满足规模化需求。合成生物学通过“通路优化”与“基因强化”策略,可定向提升目标成分的积累量:

针对藻蓝蛋白(分为C-藻蓝蛋白与别藻蓝蛋白,二者共同构成光系统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天然蓝色素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发现其合成受藻蓝蛋白操纵子(cpc operon) 调控,操纵子中cpcAcpcB基因分别编码α、β亚基,而cpcEcpcF基因编码的伴侣蛋白则负责亚基的正确折叠与组装。合成生物学技术可通过在螺旋藻中导入额外的cpc操纵子拷贝,或替换操纵子的启动子为强光合启动子(如psbA启动子,源自光系统 Ⅱ的核心蛋白基因,光合条件下表达活性高),增强关键基因的转录效率,进而提升藻蓝蛋白的合成量,例如,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强启动子驱动的cpc操纵子整合到螺旋藻染色体上,部分研究可使藻蓝蛋白的含量从螺旋藻干重的15%-20%提升至25%-30%,且活性未受影响,大幅降低了后续提取纯化的成本。

对于γ-亚麻酸(一种人体必需的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作用,螺旋藻是少数可天然合成该成分的微生物),其合成通路中Δ6-脂肪酸脱氢酶是关键限速酶 —— 该酶可将亚油酸转化为γ-亚麻酸,而自然状态下该酶的活性较低,导致γ-亚麻酸在螺旋藻总脂肪酸中的占比仅为 10%-15%。合成生物学通过克隆螺旋藻自身的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如 fad6),并与高活性启动子(如 rbcL启动子,源自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基因,碳代谢关键酶,表达稳定且高效)融合后重新导入螺旋藻,可显著提高该酶在细胞内的表达量,推动代谢流向 γ- 亚麻酸合成倾斜,最终使γ-亚麻酸的占比提升至20%-25%,且螺旋藻的生长速率未受明显抑制,实现了“生长-产物合成”的协同优化。

此外,针对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具有护眼、抗氧化功能),合成生物学可通过强化甲羟戊酸途径(MVA途径) 或甲基赤藓糖醇磷酸途径(MEP途径) (二者均为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前体供应通路)中的关键酶基因(如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基因idi),增加前体物质(异戊烯基焦磷酸IPP、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供应,同时结合上调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中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进一步打通代谢瓶颈,使β-胡萝卜素在螺旋藻中的含量提升30%以上,且产物稳定性良好,适用于食品添加剂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实现外源功能性成分的从头合成

除了强化固有成分,合成生物学还可通过“代谢通路重构”,将其他生物(如植物、微生物)中合成高价值功能性成分的关键基因导入螺旋藻,使其具备原本不具备的合成能力,突破螺旋藻自身的代谢局限,生产难以从天然原料中获取或化学合成成本高的成分,典型案例包括虾青素、白藜芦醇及某些功能性肽类:

虾青素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E550倍、β-胡萝卜素的10倍,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及水产饲料领域,天然主要来源于雨生红球藻,但雨生红球藻生长周期长、培养条件苛刻;化学合成则存在产物纯度低、可能含副产物等问题。螺旋藻因光合效率高、培养成本低,成为合成虾青素的理想宿主。虾青素的合成需要从β-胡萝卜素出发,经β-胡萝卜素羟化酶(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玉米黄质)与β-胡萝卜素酮化酶(将玉米黄质转化为虾青素)两步催化,而螺旋藻自身仅能合成β-胡萝卜素,缺乏后两种关键酶。合成生物学通过从雨生红球藻中克隆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bkt)与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crtZ),并与螺旋藻的光合启动子融合后,通过质粒载体或染色体整合的方式导入螺旋藻细胞,同时优化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使外源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与螺旋藻的tRNA丰度匹配,提升翻译效率),可使它成功合成并积累虾青素。目前部分研究已实现螺旋藻中虾青素含量达到干重的 0.5%-1.0%,虽低于雨生红球藻,但螺旋藻的培养周期仅为雨生红球藻的1/3-1/2,且可利用开放式跑道池大规模培养,综合生产成本更低,为虾青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路径。

白藜芦醇是一种源自葡萄、虎杖等植物的多酚类成分,具有多种作用,天然提取率低,化学合成存在环境友好性问题,其合成通路的关键是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与白藜芦醇合成酶(RS) :PAL可将苯丙氨酸转化为肉桂酸,RS再将肉桂酸与丙二酰辅酶 A 结合生成白藜芦醇。螺旋藻自身不含这两种酶,无法合成白藜芦醇。合成生物学通过从虎杖中克隆PAL基因与RS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并利用其接合转移系统(一种蓝藻常用的基因导入方法,通过大肠杆菌作为供体,将外源基因转移至螺旋藻)将其导入螺旋藻,同时引入丙二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c)以增加底物供应,可使它在光合自养条件下合成白藜芦醇,产量可达每升培养物1-5毫克。尽管目前产量仍需进一步提升,但该技术证明了螺旋藻作为“光合细胞工厂”生产植物源功能性多酚的可行性,为天然白藜芦醇的供应提供了新方向。

此外,针对功能性肽类(如抗氧化肽、抗菌肽),合成生物学可将编码目标肽的基因与螺旋藻的藻蓝蛋白基因或核糖体蛋白基因融合,利用这些高表达基因的启动子与信号肽序列,使目标肽在其细胞内高效表达并定向运输至特定部位(如细胞质或类囊体),既避免了外源肽对螺旋藻自身代谢的干扰,又便于后续分离纯化。例如,将编码抗氧化肽的基因与藻蓝蛋白β亚基基因融合,表达的融合蛋白经酶解后可释放出活性抗氧化肽,且肽的纯度可达90%以上,同时螺旋藻的生长不受影响,实现了“藻体生长-肽类合成”的同步进行。

三、优化合成过程的调控机制,提升生产稳定性与可控性

合成生物学不仅关注“合成什么”,更注重“如何精准调控合成”—— 通过设计基因回路(如诱导型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调控、代谢开关),可实现螺旋藻对功能性成分合成的时空调控,避免目标成分过早积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同时提升大规模培养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在诱导型调控方面,目前常用的是光诱导启动子与化学诱导启动子:光诱导启动子(如cpcG启动子,受红光调控)可通过控制光照波长与强度,在螺旋藻生长至对数期后开启目标成分的合成,避免前期合成消耗过多能量;化学诱导启动子(如受IPTG诱导的lac启动子,经改造后适用于螺旋藻)则可通过添加低浓度诱导剂,精准触发合成通路的启动,且诱导剂浓度与产物产量呈正相关,便于工业化生产中的过程控制,例如,在螺旋藻生产虾青素的体系中,采用光诱导启动子驱动bktcrtZ基因的表达,可使它先在无诱导条件下快速生长积累生物量,再通过红光诱导启动虾青素合成,最终生物量与虾青素产量分别比组成型表达(无诱导,基因持续表达)提高20%40%,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代谢流精准分配方面,合成生物学可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在螺旋藻中逐步应用的基因敲除/敲入工具)敲除与目标成分合成竞争前体的通路基因,减少代谢流的“分流”,例如,在螺旋藻合成γ-亚麻酸的过程中,部分亚油酸会通过Δ9-脂肪酸脱氢酶流向油酸合成,形成竞争;通过CRISPR-Cas9敲除编码Δ9-脂肪酸脱氢酶的基因,可使亚油酸更多地流向γ-亚麻酸合成,进一步提升目标产物的产量,同时避免了传统基因敲除方法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

此外,为提升大规模培养的稳定性,合成生物学还可通过基因整合位点优化—— 选择螺旋藻染色体上的“中性位点”(即插入外源基因后不影响螺旋藻自身生长与代谢的区域,如非必需基因间区)整合目标基因,避免质粒载体在传代过程中丢失(传统质粒表达体系在无选择压力下易丢失,导致产物合成不稳定),使它在连续培养10代以上仍能稳定合成目标功能性成分,产物产量波动小于5%,满足工业化生产对稳定性的要求。

四、应用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螺旋藻粉合成生物学在功能性成分生产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目前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一是螺旋藻的基因操作工具相对有限,相较于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等模式微生物,它的转化效率较低(尤其是同源重组效率),且缺乏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在部分螺旋藻菌株中仍存在脱靶率高的问题);二是代谢网络解析不充分,螺旋藻的光合代谢与碳氮代谢网络复杂,部分功能性成分的合成通路仍存在未知节点,导致代谢优化难以精准发力;三是产物提取成本较高,部分功能性成分(如虾青素、白藜芦醇)在螺旋藻细胞内的积累量仍偏低,后续提取纯化需要复杂工艺,推高了综合成本。

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挑战将逐步突破:一方面,通过开发更高效的螺旋藻基因编辑系统(如优化CRISPR-Cas9的向导RNA设计、探索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如碱基编辑),可提升基因操作的效率与精准度;另一方面,结合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解析它的代谢网络,明确关键调控节点,可实现更精准的代谢通路优化;此外,通过构建“合成-提取”一体化工艺(如在螺旋藻中表达可自裂解的蛋白标签,便于产物释放),可进一步降低提取成本。

总体而言,螺旋藻粉合成生物学通过定向改造“光合细胞工厂”,为功能性成分的高效、绿色、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未来有望在天然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及医药原料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推动行业向“精准合成、绿色生产”转型。

本文来源于: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http://www.huayuepeil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