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MENU Close 公司首页 公司介绍 公司动态 证书荣誉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在线招聘
公司动态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5-10-24

目前针对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的研究已形成明确结论:在合规使用范围内,它不具有致突变性与致癌性,且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安全性,未发现新的风险证据,核心结论来自多维度毒理学实验与长期应用观察的双重支撑。

一、致突变性研究进展:多体系验证无突变风险,新技术进一步排除隐患

致突变性研究聚焦于羧甲基纤维素钠是否引发DNA突变,早期经典实验已奠定“无致突变性”的基础,近年研究则通过更灵敏的技术,进一步覆盖潜在风险场景。

(一)经典实验结论:多模型均未发现致突变迹象

早期针对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致突变性研究,已覆盖细菌、体外细胞、体内动物三个核心模型,结果高度一致。在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中,无论是否添加代谢活化系统(模拟人体肝脏代谢,排除“代谢后产生突变物”的可能),不同取代度(0.5-1.2,食品级常用范围)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在0.1-5000μg/皿的剂量下,均未使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回复突变率升高,证明其无法诱导细菌DNA突变。体外细胞实验中,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 细胞)为模型,暴露于0.5-10mg/mL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后,染色体畸变率(包括断裂、易位等结构异常)始终低于5%,远低于致突变物质的判定阈值(10%),且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其不会损伤体外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体内实验方面,给小鼠灌胃1000-5000mg/kg 体重的羧甲基纤维素钠(远超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检测骨髓细胞微核率(反映体内染色体损伤的指标),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微核率均在正常生理范围(0.1%-0.3%)内,与对照组无差异,进一步证实其在体内也无致突变能力。

(二)近年研究:更灵敏技术验证安全性,覆盖特殊场景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开始采用更灵敏的方法(如彗星实验、基因突变测序),并关注“低分子量CMC-Na”“杂质影响”等特殊场景,结果仍支持其无致突变性。彗星实验(检测单细胞DNA损伤的敏感方法)中,用1-20mg/mL 的低分子量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子量<10Da,理论上更易进入细胞)处理人结肠ai细胞(Caco-2细胞),细胞彗星尾长(反映DNA损伤程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证明即使是低分子量片段,也不会造成DNA断裂。针对“杂质是否致突变”的研究发现,工业级羧甲基纤维素钠中可能残留的微量氯乙酸(合成过程副产物)具有潜在致突变性,但食品级羧甲基纤维素钠通过纯化工艺(如离子交换、水洗)可将氯乙酸含量控制在0.01%以下,此时混合体系的致突变实验结果仍为阴性,排除了杂质带来的风险。

二、致癌性研究进展:长期实验与流行病学调查双重印证,无致癌关联

致癌性研究需长期观察与大规模数据支撑,目前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致癌性研究已覆盖“长期动物喂养”与“人群流行病学”,均未发现其与肿liu发生的关联。

(一)长期动物致癌性实验:高剂量喂养无肿liu诱导作用

关键的研究是大鼠与小鼠的2年长期喂养实验,这是评估化学物质致癌性的“金标准”。实验中,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按0.5%2%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相当于每日摄入量100-1000mg/kg 体重,约为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的 5-50倍),连续喂养2年后,观察肿liu发生率、种类及器官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的肿liu总发生率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且未出现“特异性肿liu”(即仅在CMC-Na处理组出现的肿liu类型)。同时,病理切片观察发现,高剂量组大鼠仅出现轻微胃肠道黏膜水肿(与CMC-Na的高持水性导致肠道内容物含水量增加有关),肝脏、肾脏、肺部等关键器官均无细胞异常增殖(肿liu发生的前期信号),证明长期高剂量摄入不会诱导动物产生肿liu

(二)流行病学调查:近百年应用无致癌风险关联

羧甲基纤维素钠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于食品、医药领域,至今已有近百年应用历史,广泛作为增稠剂(食品添加剂编号E466)、药物辅料使用,积累了大量人群暴露数据。针对食品工业从业者(长期接触高浓度CMC-Na,每日摄入量可能达100-200mg/kg体重)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消化道肿liu、肝ai等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对普通消费者的膳食暴露评估也发现,日常通过食品摄入羧甲基纤维素钠(日均摄入量约1-5mg/kg体重)的人群,肿liu发生率未随摄入量增加而升高,进一步从实际应用场景验证了其无致癌性。

(三)机制研究:无致癌的分子与生理基础

从机制层面看,羧甲基纤维素钠也不具备致癌条件。其分子主链为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侧链为羧甲基,分子量较大(食品级通常为10-10Da),人体缺乏分解β-1,4糖苷键的酶,导致大部分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原形随粪便排出,仅极少量低分子量片段可能被肠道吸收,且会通过尿液快速排出,无法在体内(尤其是肝脏、肾脏等易发生肿liu的器官)积累。同时,它不具备致癌物质的典型特性(如与DNA结合、激活致癌通路、抑制抑ai基因),在细胞实验中也未观察到其促进细胞异常增殖或抑制细胞凋亡,从分子机制上排除了致癌可能。

三、权威机构评估进展:全球共识进一步强化,安全标准明确

近年国际与国内权威食品安全机构(如JECFAFDA、中国 CFSA)均更新或重申了对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安全性评估,进一步强化“无致突变性、无致癌性”的共识,并明确了使用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在2021年的更新评估中,基于近年新增的毒理学数据,再次确认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25 mg/kg 体重,且未设定致突变性或致癌性警示;美国FDA则持续将其列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物质,允许在食品、药品中无限制使用(基于长期安全应用数据);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2022年的评估报告中,也参照国际结论,认定合规使用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无致突变与致癌风险,可安全用于食品加工。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研究已形成清晰结论:从早期经典毒理学实验到近年灵敏技术验证,从长期动物喂养到近百年人群应用,均未发现其具有致突变性或致癌性,且分子机制与权威机构评估进一步支撑这一结论。目前唯一需关注的是“纯度控制”—— 确保食品级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杂质(如氯乙酸)含量符合标准,避免杂质带来的潜在风险,而其本身的安全性已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充分验证。

本文来源于: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http://www.huayuepeiliao.com/